广东省儿保生长健康咨询服务中心

Guangdong Provincial Child Health and Growth Counseling  Service  Center

机构动态

MECHANISM DYNAMICS

孩子身高管理怎么做?三步入门,快速长高
来源: | 作者:佚名 | 发布时间: 2023-07-07 | 12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身高关系到孩子的心理、学业乃至成年后的婚姻、事业,值得每个家长重点关注。身高受遗传因素影响,但遗传只影响身高的60%-70%,剩下的30%-40%完全可以自行“定制“,设定理想身高目标、确定身高管理方向及方法.....身高管理走好这“三步”,孩子身高蹭蹭长。

身高关系到孩子的心理、学业乃至成年后的婚姻、事业,值得每个家长重点关注。身高受遗传因素影响,但遗传只影响身高的60%-70%,剩下的30%-40%完全可以自行“定制“,设定理想身高目标、确定身高管理方向及方法.....身高管理走好这“三步”,孩子身高蹭蹭长。

 

第一步:设定理想身高目标

 《1~18岁青少年体重身高百分位数值表》将儿童身高和体重分为五个档次(等级),分别为下等、中下、中等、中上和上等。孩子身高或体重小于第一栏3rd代表孩子身高体重属下等,说明孩子生长发育迟缓,则要考虑是否缺乏生长激素或存在其他原因;孩子的身高或体重大于最右边的一栏97th,说明孩子的身高体重属上等,身高上等是好事,但如果孩子体重比上等高很多,则要注意是否面临肥胖的风险;在10th-25th之间属于中下的身高体重;25th-75th之间,属于中等的身高体重。

 

有目标才有动力,家长可参照最新版《1~18岁儿童青少年体重身高百分位数值表》,结合孩子年龄、性别,了解孩子当前所在的身高、体重水平,分别设定未来一年、三年或五年及成年后的理想身高目标。

 

第二步:确定身高管理方向及方式

 

不同孩子,其身高背景、家庭生活方式等不一样,家长可从遗传、生活环境、习惯等方面判断孩子长不高、或在某一阶段成长过快的原因以及方法。具体可从测查孩子骨龄或生长激素分泌等情况入手。

骨龄是精准判断孩子身高发育水平的医学方法,如骨龄和实际年龄一致,则孩子生长发育正常;如骨龄高于实际年龄,则是早长,反之,是晚长。一般骨龄偏小2岁以内的孩子只需定期复查骨龄就行;如骨龄超前2岁以上或更多,则需要进一步查明原因,有必要时还需要进行医学干预。

 

生长激素是由人体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,由191个氨基酸组成,能促进骨骼、内脏和全身生长、促进蛋白质合成,影响脂肪和矿物质代谢,在人体生长发育中起着关键性作用。生长激素分泌有两个峰值:第一个峰值分泌的量最多,在晚上10-11点,于睡眠状态下进行;第二个峰值是在早晨5-6点。受遗传、疾病等影响,部分儿童可能出现生长激素不足,因此,对于身材特别矮小,身高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的孩子,家长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就诊,了解生长激素分泌水平,并进行相关处理。

 

如果骨龄、生长激素分泌都没问题,就要从遗传、生活环境以及习惯等方面找原因,对“症”处理。

 

第三步:身高管理通用方法——营养、运动、睡眠、情绪等

 

无论是身高发育正常还是身高矮小的孩子,身高管理都离不开营养、运动、睡眠、情绪管理等几大通用方法,但不同时期孩子管理方式也不同。

 

3-7岁,重在培养良好的习惯

 

 

习惯培养不是家长强行要求要几点吃东西、几点睡觉、几点运动等,而是要通过合理的方式,引导孩子配合。比如饮食习惯:家长要根据家庭以及孩子的实际情况,合理、规律安排一日三餐,少给孩子吃零食,尤其不在餐前给零食;运动习惯: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家长可经常带孩子到户外,或玩滑板、或捞小鱼、或跳绳、或跟着广场舞奶奶、阿姨一起跳舞,只要孩子喜欢,家长都应积极鼓励、并支持;睡眠习惯:家长可以做的不仅是创造安静、舒适的睡眠环境,还可以睡前给孩子准备一杯温热的牛奶或睡前陪伴阅读。

 

7-10岁,给孩子补充足量的钙,为青春期长高做准备

青春期的孩子每年可长高7-200px,体重长4斤左右。这一时期的孩子对钙的需求量最多,甚至超过女性孕期、哺乳期,家长可以多安排牛奶、豆制品、小虾米、小鱼干、奶酪、芝麻、花生酱等含钙量高的食物,此外建议每人每天喝600毫升纯牛奶或相应量的儿童配方奶粉,为这一时期孩子充分发育成长储足钙质;部分缺钙较多或者本身容易缺钙的孩子,在食补的同时还要注意额外补充钙质。

 

11-18岁的孩子,足量饮奶,积极户外运动

这一时期的孩子成长速度加快,整个青春期男孩可长700px,女孩可长625px。体重每年8斤左右。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告别幼稚、逐渐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,心理上及生理都发生着“巨变”,这一时期的家长要特别注意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,确保良好的沟通方式,以帮助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绪;饮食方面,饭量增加,饮食要尽可能营养,引导孩子少喝或不喝碳酸饮料以及甜腻食品,确保饮奶量;逐步增加运动强度以及时间,每天至少户外运动一小时。